专业数量: 34
招生代码:
学校地址: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职教城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号
学校摘要: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2015年7月全面搬迁入位于毕节市金海湖新区的职教城,新校园占地507亩,投资5.6亿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新校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2015年7月全面搬迁入位于毕节市金海湖新区的职教城,新校园占地507亩,投资5.6亿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新校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建有生理、病理、药理、生化、护理、解剖、化学、物理、微寄、内、外、妇、儿、中医、中药、五官、计算机等实验室。现有教职工430人,专任教师377人,高级职称82人,硕士研究生44人,在读博士生1人,“双师型”教师112人。目前,学校全日制学生已达万人规模。
学校本着“立德树人、教学为主、学生至上”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设施设备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关键;以科研合作为支撑、教学质量为根本、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保障。
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素养”。多年以来,学校培养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教材及教辅书15种,参编教材及教辅书30余种。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1人,毕深教育奖励基金奖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市管专家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1人。列入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25人,执业医师考官库12人。
学生培养“注重素质教育”。学校坚持“厚德博爱、笃学弘医”的校训和“师博生钻,业精技实”的理念。强化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优良教风与优良学风并行,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自2003年至今,我校均组织中职组和高职组护理学生参加全省护理技能大赛,参赛的学生获“特等奖”等各类奖项,获奖率达95%以上,并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护理技能竞赛获取优异成绩,学校团体总分一直保持在全省前三名。在2016年全省护理技能竞赛中,高职组获得团体第一,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中职2名同学获一等奖1名(排名第一),获二等奖1名。自2012年以来,我校护士资格考试合格率从原来的40%提升到70%,近年来的护考合格率接近90%,取得骄人的成绩,位列全省前茅。
学生管理
“提倡以人为本”。建立“全员、全过程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制定教职工“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和管理要严、服务要优的管理服务理念,建立学生帮扶机制及家长联系制度,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学校将利用多年办学积淀将护理专业打造为省内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将临床医学、中医学建设为学校重点专业,将健康管理、养生养老作为学校特色专业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和养生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积极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步伐,在全市“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征程中发挥作用,努力为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专业: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口腔医学、护理、助产、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养老保健与管理、药学、中药、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等。
专业名称 | 计划人数 |
临床医学 | 560 |
口腔医学 | 70 |
中医学 | 260 |
针灸推拿 | 140 |
护理 | 755 |
助产 | 270 |
药学 | 210 |
中药学 | 130 |
医学检验技术 | 260 |
医学影像技术 | 260 |
口腔医学技术 | 70 |
眼视光技术 | 70 |
康复治疗技术 | 195 |
健康管理 | 70 |
中医养生保健 | 130 |
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 | 70 |
老年保健与管理 | 70 |
中药生产与加工 | 70 |
药品质量与安全 | 70 |
药品经营与管理 | 70 |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学政策
1.奖励及资助(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执行,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和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经评定,可获以下奖、助学金)。
(1)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
(2)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
(3)国家助学金:一档3500元/年,二档3000元/年,三档2500元/年;
(4)学校按照国家、省的相关规定,从大专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学生资助。项目包括:校内奖学金和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困难学生学费减免等。
(5)凡通过高考考入学校的理科前10名、文科前5名,学校给予优秀学生生源奖。
2.国家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在生源所在地向当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以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偿还,毕业后的贷款利息和本金由学生本人负责偿还。